326、采风(2/3)

作品:《人过五十日过午

王老师六十出头,却很显年轻。他几十年如一日挖掘仙山文化,撰写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仙山人的所有民间节日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个和我百公里外老家的风俗大抵都是相似的,可是再不写下来,单靠口口相传怕是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他家住在村子后边,紧靠山根儿。三间正房窗明几净,小院里点缀几丛牡丹芍药,开的正艳。加上小孙子的热情互动,增添了更多美好。

房子东侧是三个车库,车库上填土成园,有不少菜蔬以及他从山里挖来的一些稀奇植物药草等。那棵野生山茶树是我见到的最大的,他说已经养了快三十年了。

院子北端,是临时搭建的一个简易房,可以喝茶聊天。十几个人围坐一起,品尝他炒制的野生茶,吃着他摘回来的樱桃,聊着周边的风物人情。在相互介绍认识的时候,都很具体,说起我呢,简直就像一个混入革命队伍的兵痞:“对仙山非常了解,写了大量的关于仙山的文章。”真有点儿无地自容的感觉。

穿过一段村庄胡同,爬了一段小山路,就来到了王老师家的自留地。一路上都是一株株的樱桃树,挂满了密密麻麻红色的樱桃,很多村民以及他们外边来的亲戚朋友都在摘樱桃吃樱桃,有的踩着高高的铁架子,为了摘得高处的果子。

王老师家的自留地不但有红色黄色的樱桃,还有尚没成熟的樱珠,被称作“四月雪”的流苏树若干。地上还种着地黄、玉竹、黄精、细辛、仙山百合等从山里挖来的名贵药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小百科园。山头白花花的一大片,那是刚开放的槐花,阵阵花香随着一阵阵山风飘来,越过村庄,飞往不远处的海上。

仙山顶峰近在眼前,缥缈在云雾中。山岭一重重横亘眼前,颜色深浅不一,由近及远一共五层。凝望着那些山岭间自己曾经无数次穿越过的那些山野小径,心中难免生出一丝丝的悲凉。估计有生之年再也不会有那种畅快淋漓的走山经历了。看看眼前跑老跑去活泼可爱的王老师的四岁孙子,不由得想起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的一段话: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再看看自己的半百经历,感觉绝大多数人的成长,止步于少年时代,其后的几十年不过是固化自己的认知、习惯,从而懒惰、复制、敏感、偏执、自卑,从而到了自负又自恋的活着……曾经进入书城想买书,却面对山一样的书立刻走了出来,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由此可见,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知识,再如何努力,也还是“无知”的。

午餐在当地的一家比较知名的餐厅吃的。我们是有活动经费的。说起成立一个类似于仙山文化研究会的组织,该做些什么,我建议出几本书,把滨海市爱好仙山研究的人聚集一处,把一些精美的游记、考察性、研究性的文章分门别类成册出版,就像如今进了养老院的我的大学恩师孙教授那样,他曾经当做仙山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也做了很多工作,《仙山历史文化名人》等书籍一直是我们这方面工作者的必备资料书。王老师诺诺。这些年,我也不遗余力走山,读山,写山,有一百多篇各条路线各个季节的走山经历,也对仙山道教门派、全真道教文化、气功等做些皮毛方面的研究,也有几篇文章发布发表,其中一篇关于仙山名道的发在了头条,几十万展现几万阅读,收入十几元也是最高的,最为奇特地是当年给老道长画肖像的刘老师也留言说,他当年48岁,如今也八十多岁了,还有一个女条友说与老道长合影中那个是他的舅舅,老道长是她的老舅老爷……真是神奇。

下午我们再次去了山里的一个空心村落。四十九户人家搬到山下三十年了,老房子都坍塌了,却也没有跟风一样卖给城里人养老用。因为村历任当家的都希望有一个财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过五十日过午 最新章节326、采风,网址:https://www.75ge.com/317_31785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