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仙山茶(2/3)
作品:《人过五十日过午》子都是二三百一斤的,五斤炒制一斤,成本就是一千到一千五百元一斤吧,一般市民是消费不起的。而我家喝的大都是五一劳动节后,鲜叶子五六十一斤的时候,找个熟悉的茶园弄个百八十斤,再委托朋友找比较好的炒茶点给做好,平均下来大都是二百左右一斤,喝起来也很不错了。至于红茶,都是夏天的老叶子或者秋天最后采摘的叶子制作的,感觉总不如绿茶好喝,顺口爽滑。
这些年政府加大扶持和补贴力度,努力做大做强仙山茶产业。从宣传的口径看,品牌价值过了十三亿了,茶叶面积过二万亩了,产量1500吨了,产值6亿,亩产平均三万元,平均一斤单价600元。
阳城老张,执教杏坛四十年。临近退休,有仙山的学生把一片废弃的茶园送给他,如获至宝,精心打理,自学炒茶,号称“江北第一炒茶大师”。同时也对茶农有了近距离接触甚至说他自己就是茶农。大的茶企有自己的大片茶园,根据自己的销售量储备够了加工的鲜叶子以后,就不买小茶农的鲜叶子了。加上疫情,外地的茶商来不了,所以就有压价收购小茶户鲜叶子的现象。如今一片茶园才能一个人一天能采几两不到一斤的嫩芽,被人260元一斤收购去,做成仙山龙须,最低卖一万元一斤,要知道,成本也就一千多不到两千……
他连珠炮一样地扯着嗓子跟我喊,就像他四十年如一日在讲堂上大讲特讲。
这次“仙山龙须”茶发布会,的确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轰动,尤其是其高昂的不可高攀的价格:最便宜的一万元一斤,有的茶企有八九万一斤的极品!并且只允许12家茶企使用其logo包装等等。精致繁琐的包装我也看过,只是无缘品尝。而喝过的有的说好,有的说也就那么回事儿。朋友圈有“仙山茶登上了人民日报“的,下边赞美之词甚至拍马屁的很多,而实际上呢?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媒体完全是两个重量级的两个东西。
这是仙山大事记内容之一。领导吩咐。同时亲自组织团队,编写仙山茶志,继续造势,扩大影响,而实际上呢?
不仅仅仙山有茶,周边的各种品牌的茶叶也迅猛崛起,包括百公里外再往北的我的老家。而每一个村落,总有那么几片茶园因为效益一般而被荒废甚至改种一点儿简单的不费力气的粮食作物。
电话问老张:炒了多少龙须啊?哎!一共能有三壶,被我喝掉了两壶了。太少了。
仙山茶协会秘书长的朋友圈开始叫卖龙须:60克分为十个小铁盒包装,卖1800,并提示一旦错过,不再拥有。这叫我想起有些人买几万甚至十几万一个的人造革lv不是用来装东西。而关于此方面的文章在几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发出,相互点赞拍马屁的大有其人,如果叫他们花钱消费,我想他会说自己是傻子的吧。
文案初始我参与过一点儿,包括自己拍摄的跃龙象形石、龙穿崮的形成和故事传说,后来被他们改的几乎没有了我的原创的影子。即便如此,我还是给始作俑者发了微信,提议品尝龙须。他建议去另一个领导办公室,于是去了,他从兜里摸出俩小盒,尴尬地解释:一共弄了五小盒,给了一把手两盒……看来是没有我的份额了。
令我恼火的是,老领导提议不喝仙山茶,而是喝明前碧螺春。看似卷发丝一样的碧螺春,清水冲泡,立刻展现出优雅靓丽的姿态,碧绿如玉,带有一点点绒毛。品之甘甜润滑,清香袭人。而送龙须的伙计却说不如咱们仙山龙须,起码没有咱的润滑。老领导想打开一包比较,却又触碰到了一包十五年前的生普:“来,尝尝这个,真是好东西!空腹的话都不敢喝,连洗茶都省了,干净的很。”当然,作为仙山人,所谓的龙须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的谷雨前后的春茶而已,大家真的应该不陌生。
曾经喝过号称几万元的岩茶,几十万的陈年普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过五十日过午 最新章节325、仙山茶,网址:https://www.75ge.com/317_317854/323.html